宁乡灰汤杂技简介
一、灰汤杂技的历史沿革
灰汤是我县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镇,早在100多年前,宁乡花鼓戏、皮影戏、舞龙、舞狮等文艺表演在当地广为流传,大约于民国初期(艺人传说)另一种艺术形式杂耍也逐渐兴起,深受农民喜爱。灰汤狮桥村民周宜胜于50年代拜南县田姓艺人为师学习杂耍和魔术技艺,学成回乡后先后传授于胞弟周宜伏、堂叔周学良等人在民间进行无偿表演。50年代后期,周氏兄弟等一些游散艺人为贺寿和节庆在当地或湘乡、娄底等邻县进行表演,由于行装轻便,易于接待,所以杂技杂耍较花鼓戏更为群众所接受,曾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风行一时,从而当地一些青年农民自发拜周氏兄弟学习杂技杂耍技艺(或玩乐或谋生)。先后有陈氏、张氏、唐氏等家族学艺并传授于兄弟姐妹,因此在灰汤便涌现出了一大批杂技艺人。
文革期间,魔术曾一度被认定为骗术而被封杀。杂技也只能在大队或公社的宣传队演出,而宣传队大都以其他形式的文艺表演为主,杂技便日渐萧条。
改革开放以后,文艺得以复兴,随着文艺的解放和传统戏的恢复,杂技艺术也日渐走向市场。80年代初期,周、陈、张几家分别组建杂技团队,先在当地和邻县乡村演出。沿海城市开放以后,灰汤众多的杂技团便纷纷走进广东、福建一带,主要为农村演出。当年灰汤杂技艺人有几百人巡回于沿海几省,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一个杂技团一年演出好几百场,收入颇丰,因而“灰汤杂技”便有了较大的影响。
二、灰汤杂技的发展与传承
“灰汤杂技”最早兴起的年代无法考证,自50年代周氏兄弟从事杂技表演并传授杂技技艺开始,灰汤地区曾先后有陈春佑、张雪连、唐爱香、周少平、周文连、周继先等两代杂技艺人从事杂技表演。80年代灰汤地区杂技表演团队兴起,杂技演出市场繁荣,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了扶植杂技艺术的发展,曾多次举办杂技汇演、调演和评比演出。
90年代初,灰汤杂技在沿海一带巡回演出,生意十分红火,演艺人员收入较高,因此灰汤乃至枫木桥、老粮仓、偕乐桥一带,一些具有杂技、杂耍技能的人,纷纷申请组建演出团队,到沿海一带进行商业演出。当时灰汤、枫木桥一带登记备案的杂技团队有30余家,从艺人员近1000人,使灰汤杂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传承。
进入2000年以后,因演出市场日渐滑坡,演出收入急剧下降,部分杂技艺人到外另谋职业,部分艺术团队合并或自行消亡。仅存一部分团队仍然在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巡回演出和跑场子演出,这些团队的演出仍保留了灰汤杂技的艺术风格,灰汤杂技仍然后继有人。
三、灰汤杂技的主要节目
灰汤杂技表演的主要节目除借鉴移植外地一些,如:走钢丝、椅子、蹬技等节目外,灰汤杂技艺人在长年的演出实践中创作、排练了自己的节目。如:
武术杂耍 双人刺喉
空中咬花 软体滚杯
头顶千斤 空杯来酒
双人顶碗 口吐金龙
轻功踩蛋 钢针穿身
灰汤杂技属于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表演风格惊险、刺激、滑稽、搞笑,演出形式简便直观,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健身,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一个好项目,值得扶植、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