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动员
努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
中共株洲县委 株洲县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0日)
尊敬的李文朝将军、尊敬的赵焱森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在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诗)的江南盛夏,李文朝将军一行来到“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杜甫《次空灵岸》)的千秋漉浦,箭台山上,考察我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我们倍感欣慰、十分荣幸。值此,我代表中共株洲县委、株洲县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株洲县建置于1965年,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南沿,北邻长沙,东毗醴陵,西接湘潭,南壤衡阳,县城渌口距株洲市区5公里,是典型的城郊县。县辖18个乡镇和一个风景管理区,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2008年全县完成GDP57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增长26.81%。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GDP28.2亿元(预计),增长15.2%;实现财政收入2.02亿元,增长17.48%,在宏观经济下滑的态势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株洲县诗词楹联协会成立于2007年9月,前身为“南楚诗社渌湘分社”,现已建立分会30个,会员1000余人,分布在全县各乡村、机关、学校、团体。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整合渌湘文化、提升渌湘文化品位、构建和谐渌湘、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自去年以来,我县诗词楹联协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市诗协组织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一、整合“三个资源”,构筑创建平台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渌湘文化的根源在哪里?渌湘文化定位于什么?诗词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渌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渌湘诗词文化的根基又在哪里?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坚持从整合资源入手,探寻渌湘诗词的底蕴,夯实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并以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渌湘文化的起源、内涵和发展方向,掀起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又一轮高潮。一是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渌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株洲县虽建县时间不长,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县境内,既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祖留下的“磨山文化”遗址,又有舜帝南巡的足迹;既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驻军渌口的营帐,又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刘长卿等历代墨客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既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偕张南轩南游朱亭“结亭讲学”的旧址,又有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在渌口一带考察农民运动的光辉历程;既有杨得志等一批共和国将军,又有李立等一批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成长的艺术人才。二是整合区位人文资源,探索渌湘文化的深刻内涵。株洲县因渌水东来汇入湘江,百里湘江流域贯穿南北而雅称“渌湘”。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两江:湘江南北流经100余里,渌江从东向西汇入湘流;两洲:挽洲、空洲,都留有杜甫《次晚洲》、《次空灵岸》等古代文人墨客的不朽诗篇,千百年来,一直在渌湘大地上广为传诵;还有空灵岸、珍珠潭、花石戍、昭陵滩、建宁古城、堂市土城、伏波岭、金轮古寺、关王庙等众多名胜古迹遍缀湘渌江两岸。其间水陆交通便捷,自然生态怡人,风土人情入胜,人民勤劳朴实,蕴含着渌湘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整合现代文明资源,寻求渌湘文化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成功落户,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正在实施之中, “一个主题、两个转变、三个定位”的“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目标逐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多年的思索,通过多方的发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株洲县不仅有久远的历史文化,又有丰厚的现代文化;不仅有先人创造的农耕文化,又有今人创造的工业文化;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符合时代的娱乐休闲文化;不仅有传统的民间文化,又有现代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既给文学爱好者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也夯实了我县推进文化提升战略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创建“诗词之乡”的深刻内涵。
二、统一思想认识,提供“三项保障”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构建和谐渌湘是我县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实践证明,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更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更要有繁荣的文化;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不是高明的领导,不关心文化建设的干部不是高素质的干部。因此,我们将文化提升战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文化提升战略过程中,我们坚持将传统的、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培育发展工业文化、保护开发佛教文化、弘扬提升红色文化、打造旅游休闲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把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作为繁荣渌湘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县委书记王建平提出了“文化建设,既要树木,更要森林”的文化提升战略思想,为振兴和繁荣渌湘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诗协工作,进而创建“诗词之乡”工作提供了“三项保障”。一是决策上有保障。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诗协工作进而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专题研究到方案审定,从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从鼓励创作到开展活动,我们都时刻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和鞭策,并高看一等,厚爱一筹。因为,我们深知诗词文化既是传统优秀的文化,又是雅俗共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它既有独特的创作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为使我县诗词文化成为一种广泛的群众文化,使诗词教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并让广大人民在学诗、写诗、吟诗、品诗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受到教益、得到享受,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了“株洲县诗教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诗协工作并创建“诗词之乡”工作的专题汇报和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我们还做到逢会必讲创诗乡工作,凡督查调研必看创诗乡工作。二是措施上有保障。为使诗协工作卓有成效,为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深入人心,我们召开了全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动员会,县与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签定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创建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单位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宣传和发动全民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为保证诗协工作正常开展,诗协活动顺利进行,从县到各乡镇、县直机关乃至村、学校、企业,都安排了办公场地、活动场所,添置了一些硬件设施。三是经费上有保障。为确保诗协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除每年安排协会正常工作活动经费2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外,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创建工作。
三、发挥诗协作用,突出“三个服务”
为充分发挥诗联组织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大胆鼓励和全力支持诗协紧扣发展大局、紧跟中心工作、紧贴人民群众,坚持县诗协以组织全县性大型活动为主,分会和小组以局部性活动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采风、创作、吟唱和大赛活动。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效果既生动又活泼。一是坚持为发展大局服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谐是发展的目的,县诗协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联络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始终围绕发展大局,始终瞄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县”的目标,认真开展工作,积极组织活动。二是坚持为中心工作服务。凡全县重大活动、重大节日、中心工作,诗协都紧扣主题,紧密配合,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做到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有诗联,传统节日送诗联,大赛活动征诗联,婚庆喜事挂诗联,家家户户贴诗联。三是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近几年来,县诗协每年春节前都要组织规模较大的送春联下乡等活动,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广泛开展“五进”,活跃城乡文化
为活跃城乡文化,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诗联组织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我们广泛深入开展了诗联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和全民诗教活动。坚持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有效果。一是组织健全有声色。县到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都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诗联分会,村、企业、学校成立了诗联活动小组,形成了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大格局。两年来,我县诗教工作、诗协工作都获得了市先进单位称号。二是诗教工作有起色。诗教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整体素质,在于培养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于激发人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诗教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基本抓起,我县有一支诗联爱好者基本队伍,他们是我县诗协工作和诗教活动的主体和基本,我们注重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骨干力量,引导他们去组织、去发动、去培训一批新生力量;坚持从基层抓起,我们经常鼓励和支持县诗协深入基层进行指导、协助、服务,帮助基层建立组织,健全机构,进行培训,组织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坚持从基础抓起,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它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要培养全民学诗、写诗、吟诗的兴趣,必须从基础知识培训入手,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培训骨干与普及提高相结合,交流座谈与互教互学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诗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层层培训,诗联普及率逐步提高,壮大了一批有一定诗联创作功底的老年诗联爱好者,一批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中青年诗联爱好者,一批学写诗联的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诗联组织队伍。三是开辟园地有特色。我们坚持“科学规划,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主题内容,指导和协助各乡村、机关、社区、学校、家庭开辟建诗墙、辟诗栏、学诗联、创诗作、办诗刊等多种形式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诗学园地。把诗学园地作为文化阵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道文化景观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通过几年来的诗协工作和开展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培育了一批“以诗怡情、以诗养性、以诗壮志”的诗联队伍;营造了一种“以诗为荣、以诗为乐”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以诗育人、以诗立德”的诗教目的。在全县,涌现了像马焱明、唐星原、邓金龙、朱云、阳开科、李光泉、邓日红等一批诗联队伍骨干;培育了像孙晓廷、周铁刚、文升合、廖周平、马建雄等一批既爱岗敬业,又热衷诗联文化的新生力量;出现了像陈正集、袁上游等一批喜爱诗词,并能用诗词文化感化家庭,激发农民致富热情的致富带头人;产生了像包民主、彭达兴等一批通过学诗写诗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忧乐观的典型;激发了王林之、唐祖煜、马子承、易正然等一大批农民创作古典诗词的热情;同时,也给像胡雨香、莫高耀等一批老领导、老同志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过创建“诗词之乡”活动,关心和投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了,袖手旁观、指手划脚的少了;实干家多了,空谈家少了;参与健康娱乐活动的多了,成天打牌赌博的少了;网上学习的多了,上网聊天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讲闲话、挑刺的少了。社会风气好了,干部作风正了,文明程度高了,和谐氛围浓了,经济社会发展了。
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过程中,虽然我县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由于有上级诗词协会的精心指导,有兄弟诗词协会经验的借鉴,有县诗联协会的积极工作,有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对照条件找差距,强化措施促提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壮大渌湘诗联队伍,不断提高会员和诗联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划和投入,我们正在规划县城诗词城墙和从长沙月亮岛至株洲空洲岛湘江经济生态风光带我县境内沿江诗词碑林的建设,计划在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中开展群众性诗联吟唱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挖掘、收集、整理民间创作的古体诗词,开展一些主题诗联大赛活动,完成今年开展的“国土杯”廉政诗联大赛的评选表彰活动等。我们决心以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为契机,以点带面,以诗协工作带动其它文艺协会工作的开展,推动全县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使我县文化提升战略得到进一步升华,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朝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目标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