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吉日,衡东农村的许多家庭都要在洁净的窗户上贴上美丽的窗花,以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祝福。
衡东民间剪纸的内容丰富,花样繁多,题材广泛,大多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新婚喜庆,男女双方都要请来能工巧匠或自己亲手剪出一个“百年和好”的七彩天地:“鸳鸯戏水”的门花、“蝴蝶双飞”的窗花、“花好月圆”的柜花、“龙凤呈祥”的堂花、“麒麟送子”的床花、“莲开并蒂”的被花、“春风得意”的镜花.......箱柜、澡盆、水桶、椅桌等一应什物,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加以点缀。
在衡东剪纸艺术的天地里,大桥的农民的剪纸最富有盛名,多次获奖;是有名的剪纸之乡,从1981年至1991年,大桥的剪纸多次参展,国家文化部有关专家、学者观后感慨地说:“大桥乡的民间剪纸,是群文战线的一大骄傲!”
衡阳剪纸艺人——刘伟南
剪纸的出现至少有1500年历史,简便单纯的造型包容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这条千百年来,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之河,是否会在我们手里断流?
剪纸?我也会!
听闻此言,认识、熟知我的人,一定会大跌眼镜。
外婆是读
《三字经》长大的小脚女人,在我和姐姐八九岁的时候,便训练我俩坐站行走的姿态,教我们绣花、剪纸,还有画鞋样。她说,女孩子学好女红最重要,不然长大了嫁不出去。然而,我只是捡了一点皮毛。
剪纸曾是中国妇女的必修课。她们从小就跟母亲学习剪纸,这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后来,剪纸逐渐步人“厅堂”,发展成 民间艺人谋生的一门手艺(图为石鼓书院剪纸)。
但现在这门看似“易学”但却
难精”的民间技艺,正在迅速消失。衡东县大桥镇和常宁币板桥镇是由文化部命名的“剪纸艺术之乡”,辗转折回三百多公里,我采访了当地的一位民间艺人,只闻得一个
"天凉好个秋"。
剪纸——刘伟南的精神外衣
大桥镇的民间剪纸艺术发端于明洪武年间,迄今己有五百年历史。
大桥镇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添丁祝寿、乔迁志庆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之花,尤其是婚嫁喜庆时,“鸳鸯戏水”的门花、“粉蝶 双飞”窗花、“龙凤呈祥”堂花、“麒麟送子”床花、“花好月圆”柜花,一应俱全。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现在全镇20个村,近一半的村子仍有人在剪纸。
71岁的刘伟南是大桥镇剪纸的领军人物,全家老小早已搬去了县城。2005年里的大部分时间他躲回了老家,为创作一个花鼓戏剧本,“一个人待在那里,清静。”
为了能够独立生活,老人特意去衡阳参加了一次厨师培训班,“以前在家里都是吃现成的,不会弄。现在,我的厨艺很不错呀。”
撑着雨伞在泥泞的田埂上走了大约一里路,在一栋两层高的泥瓦房里,我见到了刘伟南。老人一口地道的京腔让我大吃一惊:“您真是本地人”?
(图为龙腾虎跃剪纸)
“都说京腔莫向同乡打,本地的驴子不做外地的马叫,但我很喜欢说普通话,从部队回来一直坚持用普通话学习和思考,也特别喜欢讲普通话的人。对于这一点,大家挺不能接受,于是出门在外我说普通话,一进门就说本地话。”
“我这个人很怪的。”老人摇摇头。为了能够上大学,已是军官的刘伟南强烈要求首长,让他复员回地方。1959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体检竟然查出有肺结核,我差点自杀。”
学皮影、做裁缝,包括泥工、木工还有铁匠这样的体力活,他都能做。1974年后,他当了9年的民办教师。七十二行,刘伟南行行都想涉足,不为生活,而是为了圆一个作家梦。
断断续续,刘伟南写了50年的日记,“作家就应该是一专多能。你看,曹雪芹多么了不起,一部
《红楼梦》写活了多少人?现在我还没有想好写一部什么样的长篇小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积累,是生活。也许是明年,也许要等到八九十岁,我才会动笔。”“乡间别墅”刘伟南的卧室里,四五十本书零乱地码在一个旧式书架上,床头也搁着儿本。朱红色的书桌上,少有的洁净,像是刚刚抹过,砚台里残留着墨汁,旁边搁着一文毛笔。与现代人普遍使用电脑相悖,老人还执著于用毛笔写作,剪纸仅是刘伟南众多才艺中的一项(图为仕女剪纸)。
“十一二岁时家里生活穷困,我靠给别人写对联赚取一些生活费,有时为了美观常常要在对联上贴一些剪花,于是请婶母剪,以后又自己跟着学。1984年公社转乡,我剪了一个
。双凤朝阳'去贺喜。1987年参加全省首届剪纸作品展览,获得二等奖。”1989年刘伟南第一次接受电视来访,名气渐渐大了。1996年按照县里的要求,刘伟南用两三个月时间赶制了1000套12生肖,作为衡东建县30年馈赠嘉宾的礼品。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桥镇还办有剪纸培训班。《由于剪出来的东西没人要,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衡东有关部门曾经试着把剪纸作品放大成一面墙的幅宽。“看好看,还是没人出钱买。”老人说。让刘伟南欣慰的是,小女儿的剪纸很不错,在一所学校教美术,她的学生因受老师的影响也喜欢剪纸。
因为喜欢,刘伟南还在不断地钻研剪纸,继续完成他的百龙系列、百喜系列、百花系列、香姐系列、百寿系列、影型系列。老人的乡间“别墅”前,栽种着几束美人蕉,与灌木野草杂生在一块。美蕉、剪纸、普通话,之于老人——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也许,就像孔乙己的长衫,是一件精神外衣吧(图为石鼓书院剪纸)。
感慨地说:“大桥乡的民间剪纸,是群文战线的一大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