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山,为终老者办丧事称之为办“福事”,也叫“白喜事”。这里办福事是很讲究的。在整个浏阳大体上都如此,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了。老人谢世之后,就是家里最重大的事件了,全家上下,甚至包括全族的成人们基本上都参与了。
在秀山堪称操办丧礼“专家”的李延希老先生,在跟我介绍这件事时,很娴熟地引用着留传的治丧榜文:“历代王国以教化治天下,以礼制法人民,自周公制礼以来,冠婚丧祭,载诸典册。孔氏三礼并重,丧礼尤先,故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也。”
我们也亲自参加了几次丧礼,感到这里办丧事确实很隆重,也很有程序,很有秩序。李老先生告诉我,秀山包括浏阳大部分地区,办福事都很虔诚地按《裔谱》行事。老人家还拿来毛笔手抄本《裔谱榜文》给我看,其开篇这样写道:“徽国文公朱夫子门下典礼堂,司礼XXX 伏以:六经垂训,朗若河山;四子传书,炳如日月。故父慈子孝,亘古共此纲常,而生养死葬,先王昭其法制,扩之能经天纬地,迩之则追远慎终。”秀山办福事,由此可见“规范”二字。
丧葬活动的职称之多、机构之完备、组织之严密、分工之明确,其活动的程序之规范是让人大开眼界的。
老人去世了,死者至亲首先要组织家庭成员开个会,确定一个组织办理丧事的总管,他们习惯称之为提调。然后由提调负责成立一个治丧小组。说是小组,其实已经不小了。其下包括内务、报孝、金刚、喊礼、乐队、告庙、陪客、采购、主厨、帮厨、茶水、打杂等等。
别以为这就是一些名称而已,其实每个名称都是一个有明确责任、具体的内容。比如报孝,要由家族中有威信者带着孝子分别向母党大人(孝子母亲的娘家)报孝,向婆党大人(孝子祖母的娘家)报孝,报孝的方式是放铳、放鞭炮、叩头。喊礼是超度亡者灵魂的一种仪式,根据死者所信奉是儒教、佛教、道教之不同,则喊礼形式不一,秀山的喊礼一般习惯礼教的形式,有尊崇道教的则是做道场,通过几十种之多的文疏(借助神明)超度亡者上天庭。并要进行成服正祭,以此总结亡者一生的功过是非,对后代寄予希望。乐队,是为了增加丧礼的气氛,聘请乐队唱戏、放音乐,吹喇叭。乐队又分国乐和西乐。采购,具体任务是负责整个丧事期间所需物质的计划与采买。内务,则主要负责丧葬活动中各种物质的保管、使用和分配。还包括向亲邻租借餐具、桌凳和相关物品。金刚,一般为8人,主要任务是抬棺木到山上葬坟。陪客:一般有5-10人,根据孝家可能的来客类型、数量,事先进行具体分工,统一迎接,分别作陪。迎宾,在出丧的前一天,必须在门前迎接所有来客。写礼,负责收取礼金和礼品、祭帐、鞭炮,主要亲戚还要送纸钱等,登记礼薄,发香烟。鞭炮要于次日出葬时统一鸣放。
随后各项具体事宜,都是按照分工、职责和程序组织进行。
丧葬活动开始是报孝、发讣告。讣告是很制式的,基本上都是按古文体及竖排格式,写明亡者去逝时间和生辰时间,膝下子女和孙辈及后人,告知丧葬活动的有关事宜,以请帖的形式向亲朋好友发出吊唁邀请。接着就是设置灵堂(有制式的可租用),搭建戏台、棚子,重新安排房间用途,布置接待室。撰写挽联,一般都是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编成一副副对联,抄录的、大众化的不多,所有房门上基本上都张贴上。随后是选墓地,一般选在自家自留山里,墓地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告庙是一项很重要的程序,出葬的先一天中午后,孝家全体成员穿上孝服,依次牵着一条长长的白布前往本族的土地庙,告诉土地爷谁已经去世了,要求他老人家一路照顾好死者,保佑后人。告庙队伍沿途经过哪家门口,这家人就放鞭炮迎接他们,孝子会给他们一一叩头示谢,并送给他们一些纪念品。烧纸屋是出葬的先一天下午的一个必须的内容,死者的儿子为令尊焚烧用纸做的楼房,女儿则扎金山银山、摇钱树和聚宝盆。所有一应物品,少不了冥屋彩合、金山银山、衣箱钱箱、莲台、鸡犬牲畜等,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上还要写明“已仰:车夫力士运送冥府,以供亡者受用”等等。烧前要用菜汤水绕纸屋浇上一圈,防止阴间没房的野鬼抢房子。到晚上才是正祭,主要是由礼宾念祭文,就是把死者生前的感人事迹写成祭祷的书面文章,有专职司礼在追悼会上边哭边吟念。母党和女婿等亲属要进行宾奠,直至12点左右。随后唱夜歌,颂唱死者的优点。最后是出葬前喊上山礼,护柩上山。这是丧葬活动中比较重要而且很严肃的礼数,至此丧葬活动才告一段落。
在整个丧葬活动中,孝子和孝媳要披麻带孝,拄哀杖,男的拄竹棒(节在外,表示在外做事),女的拄梧桐棒(节在内,表示在家做事),女儿及孙辈要穿孝服,一般主要亲属只要戴白帽子,其余的来宾都要到灵堂烧香,叩头或鞠躬。
丧葬活动作为对死 祭悼和追忆,极古有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全国各地形成互不相同的丧礼文化传统,大多具有下面的意义。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和没有意义的繁琐程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应该有所选择,做到取精华、去糟粕、崇科学反迷信,,只要能充分宣扬亡者事迹,能寄托后辈哀思,就应删繁就简、节约为好,不知以为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