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独具特色的辰河地域文化,是五溪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湘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辰河出口的大酉山,是辰河文化的集大成者。辰河为古五溪蛮地,多民族聚居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大酉山是这种多元文化的见证,儒、道、释多种传统文化居于一山。在儒文化方面,县城对面的大酉山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藏书室,相传为穆天子藏书处,也有秦人书室说,大酉藏书传承了儒文化的火种。自汉以后,此洞成为天下圣迹,历代文人墨客过之无不前往拜谒,唐代诗人刘禹锡,宋代理学大师王阳明,明代尚书湛若水等都曾登临过大酉山和大酉洞。为纪念大酉藏书, 1761 年,时任辰溪知县的卢九云在此创建大酉书院,成为辰溪教育的发端。 1904 年,该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从此,这里书香不绝。在道文化方面,据说尧舜时期,舜想让位于贤土善卷,善卷不受,几经奔走,最后避居此山,后人建墓建祠祀之,北宋时被救封为天子墓和善卷祠。传言张果老在大酉山修道炼丹,后人又称此山为丹山。唐时,辰阳人瞿柏庭依善卷祠而修道,成为著名道仙。当时,大酉山上建有柏庭观,山下建有大酉观。其大酉洞被列为道教第二十六洞天,曰大酉妙华洞,受到信奉道教的宋真宗封禅,道文化盛极一时。在释文化方面,辰河一带极为兴盛,明清时期,仅辰阳县城四周,就建有寺庵10座。其中,大酉山上的丹山寺为寺中之绝,上倚绝壁,下临深潭,重檐飞阁,鬼斧神工。不仅为一绝佳胜景,也是大酉山释家文化的有力见证。
辰河是条文化的河,这里不仅曾经走出屈原、沈从文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也孕育了浓郁芬芳的乡土艺术。自民间小调结合巫戏发展而成的“辰溪阳戏”,演出简洁灵活,曲调活泼明快,唱词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辰溪丝弦”,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配着姑娘轻盈的舞步,婀娜的身姿,看了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辰溪渔鼓”、“辰河号子”各具特色,悦人耳目,沁人心脾。而最有代表性的为辰河高腔,它源于弋阳腔,流行于辰河一带,故又称辰河戏,其优秀传统剧目——四十八本“目连戏” , 誉冠省内外,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2005 年,辰河高腔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此外,辰河一带的龙舟文化独具特色,每逢农历五月十五日左右,江中龙舟飞梭,锣鼓震天,挠手汉子们赤着上身,只穿短裤,或仰卧船头,或侧坐船边,两船并拢,相互配对,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相互拼搏——掐脖子,抓胸脯,脚蹬,脚挑、挽手臂等。若将对方掐落水中,或对方自知不力而招手为止方为胜。当地人称之为“掐龙船”。在季羡林主编的《中国文史百科》中对辰河龙舟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