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西踏虎凿花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照习惯叫它做'扎花'或'锉纸'"[1](P.186),又称"锉花"。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2]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并且有的还留出刺绣针法等提示。而剪刀只是作为辅助工具,一般是在作品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使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称作凿花。如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1616-1696)在《妇人鞋袜辨》中载:"吴下妇人……有凿花玲珑,囊以香麝……印香在地者。"这说明旧时"凿花"就与绣花有紧密的联系。
1.1 剪纸与凿花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指在纸上剪刻、镂空出所要表现的二维艺术形象。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彩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日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若以制作工具和对象来分,又有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日的窗花或其他装饰花样,如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的民间剪纸;刻纸则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等。如南方的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江苏宜兴、南通刻纸和文中的湘西踏虎凿花等等。在南方,这种以刻刀在薄片材料上凿花的工艺手法并不罕见,如佛山的铜凿金花工艺,就是先将铜片打制成薄如纸片的铜箔,再在铜箔上用刻、凿等技法加工成镂空的凿花。[3](P.49)
1.2 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不断创新。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他人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相互交换。这部分拓剪工作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凿剪绣花底样的剪纸艺人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铰花相比,剪纸花匠为追求效益,利用刻刀可小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自然应运而生了。
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讲究,喜事用红纸、丧事用白、黄、蓝纸。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虫鱼、傩面等多种。苗族的各种服饰绣花,一般都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状。其形状既有长条形的,也有圆形或多边形的,还有任意形的。这主要是依据其在苗服中所在的绣花部位决定的,如衣裤的衣边、袖口及围腰;鞋垫和袜子;头巾、枕巾和门帘;幼儿的口水褡和兜兜帽;生活什物如荷包和褡裢等部位。
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美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形象化符号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外就是类似凿花等图像化语言了,可以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地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3](P.51)的图案形式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1.3 泸溪踏虎凿花
如上所述,苗族多彩的服饰民俗,是促成凿花以刻刀批量化生产的直接原因,加上南方荆楚地区发达的古代造纸业和冶炼铸造工艺,为凿花的出现提供了纸质和刻刀等生产资料。如保存至今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南方岁时节令的专著、南朝梁代宗懔(约501-565)所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以头鬓,亦造华胜(把丝绢剪成花卉形成的装饰,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以相遗(赠送)"等句,尽管这里记载的是"翦彩"和"镂金薄",但说明当时荆楚地区已经有剪镂薄质材料的工艺,也就意谓着古时湖南地区就有剪纸用以祭祀的习俗了。
沈从文先生曾写过一篇《塔户剪纸花样》的文章:"由浦市赴凤凰的老驿路上,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名叫塔户……住上约三十户人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时期,一部分生产品还由飘乡货郎转贩到川黔邻近几县乡村里去,得到普遍的欢迎"。[1](P.186)沈从文先生所说的"塔户",即今天湘西泸溪县踏虎乡踏虎村。当时,踏虎凿花工匠的经营模式主要是自产自销,通常晚上凿剪花样,白天出售。为了出门方便,就有了男性剪花匠。[4](P.116)他们一般身背篾箱,手敲小锣,走村串寨,叫卖"花样"。这群艺人中最后一位也是最出色、最著名的当属已故凿花大师黄靠天了。
2、黄靠天的凿花工艺特点
2.1 黄靠天其人 设计在线.中国
黄靠天(1923-1997),原名黄明生,苗族,生前家住泸溪县踏虎乡踏虎村一个叫山脚坪的小寨,虽出生于凿花世家(如黄靠天堂叔的爱人龚玉英就是泸溪境内的女性凿花高手),但世代仍以务农为主业,以凿花为副业。他小时读过几年私塾,12岁开始学习凿花,由于他生性聪敏,勤学苦练,不仅承袭了祖辈的技艺,还访师结友,博取众家之长,很快便在同村众多凿花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他成为湘西享有盛名的一代剪纸艺术高手,还是我省最早的一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P.116)
据黄靠天生前自己说,他的凿花技艺主要是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前人或同辈人的作品承继下来的。而且,他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讲述了踏虎剪纸从剪刀到刻刀的转变过程:"……祖辈是用剪刀剪的,但这种办法一般一次只能剪到四层……后来……在凿供春节贴于门楣上的'喜钱'的工序中得到了启发,才改为'刻纸'。刻纸不但一次可刻到7、8层、十几层,而且不管如何复杂的纹样都能对付得了。"[5](P.3)这段话中所谓门楣上的"喜钱",笔者以为就是指的"喜笺"。"喜笺"是湖南地区节庆时张贴在门窗横梁上的一组剪纸门笺,由于它是将每张纸的上部粘贴,下部可随风飘扬,能够增加节日气氛,故俗称"喜笺"、"彩笺"。如清道光3年(1823年)《衡山县志》中记载腊月除夕"门首皆贴春联及门神,又以彩笺凿为棂格状,中嵌人物及吉祥字,甚精致,粘门阑下。"[6]这说明湖南地区昔日确有在节日贴"喜笺"的习俗,而它不是"剪"出来的,却是"凿"出来的。
2.2 黄靠天凿花制作工艺
沈从文先生曾对凿花制作工艺做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板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针孔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功。"[1](P.186)故从中可看出凿花又一别名"锉花"的始作俑者应为沈从文先生。笔者以为沈从文所言的"锉刀"有否可能是"戳刀"的谐音字,而实际上笔者在踏虎村所见"锉刀"是一片类似钢锯片制作的尖锐刀片,还是属于凿纸刻刀的一种。
踏虎凿花工艺有干、湿纸刻法两种,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为以下6个步骤。
第1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的重要一环,据黄靠天长子黄国喜称这是最难的第一步。第2步:定纸层数。选择与画稿大小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和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则可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地叠放在一起,并每隔4-5层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好剥离纸张。第3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的空白部位打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剪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目的是为了固定住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第4步:润湿纸样。将浸过水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到湿软即可。第5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制的蜡板上,刻时先用小锤少许敲紧,落刀时要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内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再补上一刀。第6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背面,确信刻完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质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1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以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溶化搅均,倾于木板"堂心",压平之后即可使用。[5](P.17)
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均;走刀如游丝,刀口要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以免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且因为主要是用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质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肌理效果。
3、黄靠天凿花作品解读
黄靠天的作品主要有传统题材花草、虫鱼、鸟兽和傩面,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创作等。黄靠天一生作品不计其数,现从"蝴蝶"、"生肖"、"鱼戏莲"、"傩面"等极具其代表性的作品中尝试以下解读。
3.1 蝴蝶
代表花苗图腾的蝴蝶是黄靠天凿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题材,这是因为蝴蝶是苗族图腾崇拜的符号,在苗族神话中,人是由蝴蝶演化而来的,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也是苗族的保护神。[7]
大自然中的蝴蝶一般由头、复眼、触须、喙、身体(胸、腹部)、翅膀(前翅、后翅)、脚等部分组成。在黄靠天蝴蝶系列作品中,蝴蝶的眼睛一般是外凸,有点状和环状之分。蝴蝶头顶上的触须多为卷草纹形制,一般为两至三对,且有意识地组合成又一蝴蝶状。在触须的中部喙的部位多有"山"形的花冠,起到联接两边细细触须的结构线作用。蝴蝶的身躯多类似蝉虫,体内多以弧线纹饰。翅膀上的表现最为丰富,以圆、半月弧、梅花纹、如意纹根据不同的蝴蝶纹理布置构图,且十分注意下部翅膀的收尾处理。如图1所示前翅、后翅,以重复的如意纹元素收尾,上大下小,疏密相间,给人一种精巧灵动的感受。蝴蝶的后翅尾翼表现更为丰富,一般是结合某种花果形象收边。如图2所示,尾翼用两颗倒挂的石榴,结合枝叶,象征多子多福。设计在线.中国
图1 蝴蝶系列:"如意蝴蝶"(围腰角花) 图片来源胡万卿:《黄靠天剪纸技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图2 蝴蝶系列:"石榴蝴蝶"(围腰角花) 图片来源胡万卿:《黄靠天剪纸技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再如图3所示,其尾翼是两颗带花的寿桃,寓意长寿富贵。又如图4所示,以菊花枝叶结尾,充实画面的同时起到了稳定视觉的作用,预示蝴蝶为大自然的精灵,它总是与花木同在共荣。
图3 蝴蝶系列:"蝴蝶寿桃"(围腰角花) 图片来源胡万卿:《黄靠天剪纸技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图4 蝴蝶系列:"蝴蝶金瓜"(帽子花) 图片来源胡万卿:《黄靠天剪纸技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图5中"五蝴捧寿"的蝴蝶受到了北方蝙蝠剪纸造型的影响,其典型特征是前翅顶部三角凸起,收尾类似弯曲的感叹号。缘何不用蝙蝠而用蝴蝶,笔者以为有两种可能:一是蝴蝶系苗民的祖宗崇拜图腾氏徽,他们热爱蝴蝶胜过蝙蝠;二是与湖南方言"蝴"与"蝠"、"福"拼音中H、F不分,将"蝴"与"蝠"、"福"谐音而误成的。
图5 蝴蝶系列:"五蝴捧寿"(被面心花) 图片来源胡万卿:《黄靠天剪纸技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3.2 生肖
笔者个人收集了黄靠天先生生肖系列的鼠、虎、猴、鸡四幅凿花作品。其中,笔者最钟爱的就是"子鼠祁福",图6中刻了一只福态的肥鼠,给人憨厚健硕的感觉,鼠头以半月形四方连续成鳞甲状,鼠身则饰以羽翎,并根据椭圆形的鼠身发生透视变化,其上下连有竹林和果树。
图6 生肖系列:"子鼠祁福"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图7 生肖系列:"寅虎踏春"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而"寅虎踏春"图(见图7),则是刻凿了一头俏皮的猛虎,踩着云,踏着春,倚足不前,正惊讶地望着前方,其尾部和耳根连缀着一朵形似蝴蝶的彩云。"申猴馋饱"图(见图8)刻的是两只牝牡美猴狲,以传统"喜相逢"的"S"型格式布图,一个吃饱了打盹,一只仍在饱馋果子,作者有意采取了一阳一阴的刻法,构图轻松自然,妙趣横生。最后的"酉鸡高唱"图(见图9),是一只公鸡在向日葵的陪衬下,踩着爬满牵牛花的竹篙,引颈高歌,唱出了苗家人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图8 生肖系列:"申猴馋饱"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图9 生肖系列:"酉鸡高唱"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纵观这四幅生肖作品,可以感受到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外型都较具象,内容布置得十分讲究,巧妙应用了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构成生肖形体,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3.3 鱼戏莲 设 计 在 线 . 中 国
笔者收藏的黄靠天晚年的"鱼戏莲"作品系列之一"三鱼戏莲"凿花值得一提。图10画面中心的三条鱼巧妙地采用了"冏"形构图,三条鱼身团团组成"Y"型,两只小鱼围绕着一只大鱼给人以温馨的亲情感,突出了"和睦"、"团圆"的寓意。笔者曾见过黄靠天早期的"鱼戏莲"系列作品,多承袭了苗家传统的造型语言,唯有这幅凿花作品,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生活气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10 鱼戏莲系列:"三鱼戏莲"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3.4 傩面
黄靠天晚年创作刻制的一套苗族民间祭祀神灵的傩面头像,更见其严谨的造型特色和娴熟的剪纸技巧,再现了傩巫文化的楚风遗韵。笔者收藏了黄靠天先生三幅傩面作品,其外形共同特征便是狞厉怪诞,甚令魑魅不及。如"牛头马面"图(见图11),整个头像分成三段,上下为阳刻,中部为阴刻;上半部似牛,有牛角似的额眉,珠眼;下半部像马,嘴宽颚方。而"独角山神"傩面(见图12)全图采用阴刻手法,暴目圆睁,有两排浓眉,额上有独角,牛鼻呲牙。
"开山猛将"图(见图13)则额部绘有蝴蝶,剑眉吊眼,驴鼻獠牙,连鬓大胡,气宇轩昂。回观这几幅傩面作品,像面生动,线条流畅,刀工干练,只可惜不知作者最原始的创作依据,只能按图索骥,偏重图像和形式来解读了,有待于今后作为专题继续研究。设计在线.中国
图11 傩面系列:"牛头马面"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图12 傩面系列:"独角山神"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图13傩面系列:"开山猛将" 图片来源:吴卫个人收藏品
4、黄靠天的凿花艺术特点
通过解读黄靠天生前作品,我们可以从工艺形式、创作手法和画面内容上总结出其以下三个艺术特点。
4.1 凿工精巧 线形考究
黄靠天在长期的实践中,把线形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即: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块,缺如锯齿,线如胡须。[5](PP.5-6)他的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工匠运剪走刀的功力。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代表作如"蝴蝶"和"傩面"系列作品等。
4.2 繁中求简 简中见繁
黄靠天认为,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以致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主张繁中求简,简中见繁;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5](P.5)其凿花作品在表现手段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单元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他认为:真实感与装饰性是不矛盾的。黄靠天还十分善于运用点、线来传递富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地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代表作如"生肖"系列作品等。
4.3 源于传统 敢于创新 设计在线.中国
我们在收集黄靠天先生作品时,发现黄大师虽然制作了大量的为刺绣做底样的传统凿花作品,但是他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还敢于不断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使其作品反映出时代特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黄靠天就曾和画家黄永厚(黄永玉之弟)合作过剪纸连环画《白毛女》。他还曾创作了系列反映湘西60-90年代新生活、新面貌的作品,如"龙旗呈祥"、"鲤鱼跳龙门"、"庆丰收"等。
5、结语
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她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技艺的发展。在剪纸发展上,先是剪纸后才出现能够实现小批量生产的刻纸,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剪纸对象和工具是踏虎凿花有别于其他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特色所在,我们在突显其个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凿花艺人及其作品上,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像历史。
地域特色和深厚功力是黄靠天作品的生命所在,而他的仙逝是对踏虎凿花事业一个巨大的损失,要想对踏虎凿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进一步的深度挖掘整理,当务之急就是要将黄靠天遗存下来的几百幅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并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剖析其原始的创作意图,借用现代构成理论从符号层面解读踏虎凿花中的形式能指及文化所指,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绽放出应有的异彩,从而为继承和发扬湘西踏虎凿花这一剪纸艺术形式找到新的途径,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好凿花这一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