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黄山,湘鄂边也有一座黄山;正如杭州有西湖,杨州还有一个瘦西湖一样。
《隋书·地理志》称:“安乡有黄山,山阳属安乡,山阴属公安,土石皆黄色,故名”。
黄山群酷似冲天金凤,又雅称金凤山。这只美丽的金凤逶迤湘鄂,窈窕多姿,凤头起于山泉水清的冲凤岭,凤尾止于湖北公安的骑马岭。当地人传说,专吃美食的金凤儿,就喜欢吃山前的东西,屙出的是一坨坨金子,结果穷了山前,富了山后,山里边尽出富户、才子、名流……
“峭壁一峰判两湖,一山独秀洞庭边。”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不仅爱看安徽黄山的云海,也酷爱湘鄂边境的黄山,称赞它的秀色,又誉为“洞庭峭壁”,雄踞一方,壮观千古。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曾慨叹道:“越三峡而来,千里尽平地;见培楼则喜,何况生姿媚”。(《公安县志》)。试看,在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荆江平原之上,在这浩浩荡荡,广袤无垠的云梦古泽之间,突兀腾起一座秀峰,怎不令人叫绝!何况,黄山山色奇丽,变幻神秘。兆晴则轻光耀紫烟,为“黄山瑞霭”;兆雨则轻云出岫,若“玉女披衣”。所以古人又把黄山媲美匡庐,多有题咏。黄山就是当地的气象站。黄山搜雾,则晴天指日可待;遍山放云,则风雨即至,而且灵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山这只金凤的凤头上(即大顶),有“忠济庙”和“谢公墓”。忠济庙大约初建于南北朝,宋以前供奉祖师和赶山王。北宋时,荆州刺史谢麟,为官清正,死后葬于黄山。宋徽宗二年,赐封“忠济真人”,重修庙宇,故庙曰“忠济庙”。黄山一带至今流传这位前贤的一段神话:谢公死后,家人准备将遗体运回故乡福建瓯宁,路经黄山时,陡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谢公护柩人员都避雨去人,霎时狂风将谢公灵柩引向黄山大顶,竖葬庙侧。后人纪念他,为他修墓,年年月月,男女老少敬仰谢公者络绎不绝。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每年清明时节,谢公真人的外甥――山脚白龙井修真养性的一条白龙,便腾云驾雾,飞至大顶的忠济庙内,用舌头舔洗这位“忠济”舅舅的金身,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还有,要是黄山一带遭了旱灾,这条白龙又从井底飞出来,挟着雷电,携带甘霖,摇头摆尾去滋润乡里……
“黄山有幸埋忠骨,白石多缘寄鹤踪。”从黄山大顶攀援而下,就到了二顶上的云麓宫。昔日,松柏起涛,古木参天,墨菊遍地,暗香醉人。游人到了这儿,好像进入另一世界,顿生超世去尘之想。宫内,供奉道教祖师,两厢有灵官塑像;天井旁还有一口大钟,每年七月七日做盂兰会,钟声悠悠传至十余里之外。从二项折向山腰,松针间可觅见形似“犀牛望月”的两块奇石。山后,有命名为“连理枝”的两棵奇树。转向骑马岭下,往昔祖师飞升留下的“仙人掌”便赫然可见。返回山脚下的东南麓,便到了古色古香的南禅寺。就是这些古寺灵泉,奇石异树,组成了迷人的“黄山八景”,大部遗迹至今尚可追寻。
这么一个幽静出处,一不怕水淹,二不太清冽,难怪南梁丞相沈约要在这儿买庄置地。唐代柳宗元谪贬永州路过黄山,官船夜泊南祥寺下,结识贤士段弘古,深感此地人杰地灵,欣然命笔为古寺题写金匾。元代安乡诗人颜耕道,结庐僧房侧畔,刻苦攻诗,号称“林泉散人”,在这洞天福地享了多年清福;清人赵纯翁,也一心只想依山筑醉翁之享,乐享天年,以终其身矣!
当笔者漫步黄山采访之际,山涧巧遇老中医裴老公公。这位年过古稀的黄山人,相貌古朴,步履矫健,确有一副仙乡鹤骨的神韵。说古,如同一本“活辞典”;论今,黄山的一草一木发数家珍。他说这黄山乍看起来不奇不巧,好像只有几块顽石,其实不然!这地方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便知,公元48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曾屯兵于山南。山上不仅古迹多,而且古代文物丰富,其中具有开掘价值的有“狗冢堆战国墓群”、“蛇盘山汉至清古墓群”。裴老于1980年间,还亲自看见考古工作者从黄山西麓白龙井附近,搜集到距今几百万年的剑齿虎、象、鹿等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