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斋主于2006年7月
在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沅江的中下游,有一座历史悠久而美丽的小城,它的名字叫沅
陵。别看它不起眼,却时常牵动着一个75岁老人的心。他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全国
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兼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
。提到沅陵,厉以宁的心中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那是一份儿子对母亲的依恋、牵
挂之情。
一
其实,沅陵并非他的出生地。厉以宁原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在古城南京一
个职员家庭,四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中西女中附小、渭风女子小学读书,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1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中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抗
战爆发后的1943年,厉以宁跟着父母亲,举家从南京避难迁到湖南沅陵,就读于从长沙
迁来沅陵的湖南名校雅礼中学。
起初,厉以宁一家住在与县城隔水相望的太常村,后来搬到沅陵城内府坡横街居住
。受老师的影响,少年的厉以宁很喜欢文学,从小学到中学,他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
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还阅读了大量的外国著名作家作品,如巴尔扎克、莫泊桑、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读初二时,厉以宁曾用‘山外山’的笔名写小说,发
表在学校的壁报上。比起同龄人,厉以宁小时候显得有些沉默和内向,喜欢将心中的情
感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在湖南省沅陵雅礼中学读书的
这段日子,是他一生最留连忘返的时光。他常常在暮色苍茫的黄昏独立在沉江之滨,眺
望蒙蒙的青山,隐隐的小洲,远去的白帆,荡漾的碧波;倾听阵阵涛声起伏的号子,倦
归的鸟语,爽爽的江风。由于厉以宁少年时生活、学习在湘西,因此沈从文的作品给他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中学时总是把沈从文的小说作为枕边的读物。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中国第一流的中学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在这
里,厉以宁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1949年12月,厉以宁回到沅陵参加工作,
先在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当会计,后在湖南沅陵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修建委员会任
事务员,直到1951年夏天去长沙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
厉以宁先后在沅陵学习、生活了七年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何重义、蔡士德、赵
辉杰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对沅陵这块土地产生了深厚的眷恋之情。离开沅陵前夕
,厉以宁满怀深情地填了一首《渔家傲》:“酉水拖蓝城下绕,辰山叠翠桐林俏,梅雨
初晴青石道,看晚照,梯田处处蛙声闹。两度萍踪非预料,而今离去仍年少,惜别依依
君莫笑,难再到,深情试赋渔家傲。” 厉教授现在回想那段日子还说:“山上的溶洞
和奇峰怪石,茂密的树林和林间野花,江上的险滩,纤夫的号子,尽管是50多年的事了
,但直到现在,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二
厉以宁教授的老伴何玉春是地地道道的沅陵人。何玉春50年代毕业于华中工学院,
曾分配到辽宁鞍山从事电气方面的工作,现在是北京大学的一位高级电力工程师。她跟
厉以宁既是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又是萍水相逢的患难之交。
厉以宁与何玉春的缘分,同样始于沅陵。当年厉以宁一家避居沅陵时,曾租借何家
的老房子居住。厉以宁与何玉春的哥哥何重义,又是雅礼中学初中同学。但1943年的何
玉春还是个7岁的小女孩,对哥哥的同学没有多少印象。1951年厉以宁离开沅陵考入北
京大学时,何玉春刚刚上高中。她不可能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厉以宁有什么联系。何玉
春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分配到辽宁鞍山工作不久,到北京探望随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哥哥何
重义定居北京的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厉以宁。才貌出众的何玉春给厉以宁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也对厉以宁产生了好感。用厉以宁的话来说,这就是缘分。
厉以宁与何玉春于1958年结婚,婚后两地分居13年,直到1971年才在江西农村团聚
。厉以宁常以诗词记述这段时间的牛郎织女生活,将自己的相思和眷恋遥寄千里之外:
“燕子多情绕故城,杨花飞尽了无声,夜阑人静听残更。又是池溏春水绿,几回天外鹊
桥横,半庭青草为谁生。”“几见西风送晚霞,小园开遍一年花,篱边人去影留家。眼
底离愁谁似我,银宫寂寞不如她,飞尘又满绿窗纱。”“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
秋池,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搁
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在厉以宁的眼里,家庭生活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厚,
而在于夫妻感情的融洽和相互间的理解。当年他们在江西农场落户时,厉以宁曾以一阕
《菩萨蛮》表露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春天的向往:“春风吹遍沙洲路,江村处处留春
住,堤下好安家,半坡油菜花。花开河岸外,花落香还在,新籽出新苗,明年分外娇。
”
何玉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这倒不在于厉以宁多有名气,而在于厉以宁对她、
对家一往情深;给她写诗,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给家写诗,从终身伴侣写到儿女
孙辈。“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是厉以宁40多年前填的《十
六字令》,被人称为是世界上最短的情书。当厉以宁写于1971年的《鹧鸪天》在光华管
理学院为他举办的诗词研讨会上被朗诵时,何玉春不禁抹起了眼泪,这首词让她想起了
他们携手走过的艰难岁月。那是她和厉以宁长达13年的夫妻分居之后,是在她放弃了一
切能放弃的之后的一次真正不再分开的相逢。厉教授在诗中写道:“往事难留一笑中,
离愁十载去无踪。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
浓。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厉以宁成名后,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
学教授兼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
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务。相比之下,何玉春只有两个头衔:高级工程
师、厉以宁夫人。厉以宁没有秘书,何玉春就兼了秘书。无论厉以宁到哪里,何玉春总
是相伴在他的身边。经过十三年的分离之后,何玉春说,“我再也不想离开他了。”
何玉春还是厉以宁著作的第一读者。她在阅读书稿时,感到这儿或那儿还不够简明,还
不易被人们看懂,厉以宁就进行修改,直到她满意了为止。厉以宁常说他的经济学著作
,何玉春有一半的功劳。
厉以宁和何玉春夫妻情深,他们结婚近半个世纪,有悲欢离合、有酸甜苦辣,但二
人相濡以沫,正如厉以宁在词中所写,“离后聚,苦中甜,共迎铁树放花年”。
三
厉以宁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有我国经济学泰斗的美誉。但他从来不曾忘记过他
学习、工作过的沅陵,他已经将自己看成是沅陵的一分子。蔡士德,是厉以宁结交半个
多世纪的老同学老朋友,当年厉以宁就是和蔡士德一起从沅陵搭小木船东下到长沙参加
高考的。蔡士德夫妇都是沅陵人,他们时常回沅陵,厉以宁经常向他们打听沅陵近况,
沅陵的一切都让他感兴趣。“乡土恋,故园情,老友重逢话暂停。且问城南江上景?丛
山不似旧时青”。 1988年,厉以宁在阔别沅陵37年之后,趁来湖南讲学、考察的机会
,回到了沅陵。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沅陵竟是如此衰败:渡船、码头、江边小
屋、土路,一切的一切都好象让人回到了37年前一样。他怎么也想不通,曾经是湖南省
政府驻地、湘西行署驻地,商业兴旺、教育发展、市场繁荣的沅陵,到了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竟成为湖南省最贫困的县份?他当时填了《醉花间重到沅陵溪子口》和《伤春怨沅
陵龙泉山》两首词,表达了他的失望。“晴前雾,雨前雾,晴雨都由雾,清晓岸边行,
雾满垂杨渡。花香泥土路,叶绿油桐树,当年树已枯,乡恋情如故。”“岁月催人老,
总觉乡情难了。旧地又重游,却见残墙荒草。往年花开早,近日枝头少。岭上望江流,
水渐浊,云缥缈。”回到北京,厉以宁的心情还是沉甸甸地。他决定利用沅陵同乡在北
京聚会、沅陵一中校友开会等一切机会为他深爱着的沅陵作一些有益的工作。只要抽得
开身,沅陵籍老乡的聚会他一定参加,并就沅陵经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热
切盼望沅陵腾飞的他,1992年与妻子何玉春、弟弟厉以京相约再次回到沅陵。这时的沅
陵五强溪电站移民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沅陵新城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四年来的变化,让
厉以宁感到十分欣慰。《江城子》一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下的。“山城一别几多秋
,少年游,梦中留,为觅旧踪,相约返辰州。漫步长街河岸去,春尚在,柳枝头。瞬间
高坝截江流,水悠悠,好行舟,淹没关厢,岭上有芳洲。昔日繁华将再现,云起处,尽
高楼。”一片赤子之心溢于纸上。
2002年6月13日,厉以宁和夫人在沅陵看了由万人捐石垒起的龙舟大看台,听县委
书记谢宏有介绍说这次龙舟赛有香港、澳门等412支船队参赛,计划在龙舟赛期间举办
第二届经贸洽谈会,可望引进项目12个,引进资金8000万元后十分高兴,当即拿出300
元钱交给沅陵县委书记谢宏有,并在捐石薄上题词激励沅陵人民不断奋进。
作为学者的厉以宁深知教育对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性,2002年以来,他多次回到沅
陵,深入到机关、学校开办讲座。2004年底,他又捐资20万元,在乌宿乡(今二酉乡)
建设了一所希望小学。他希望通过发展教育,给沅陵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老情不老,乡恋情如故。厉以宁对沅陵的爱,就象湘西的十万大山一样,厚重、
深沉,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