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劳 新化人历以勤劳著称于时。古梅山瑶人刀耕火种,觅食极不易,只能告勤劳碉苦向自然索取以求生存。以后生产虽逐渐发展,人们仍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尽管如此,县人始终遵奉“勤能生万物”、“地少勤来补”的古训,无论是旧时的广种薄收或近代的精耕细作,都离不开“勤劳”二字。新化民谚云:“莫看人家千般有,要靠自己一双手”,“混帐钱,在眼前;辛苦钱,万万年。”新化人从历史的实践中悟出真理:新化历史面貌的改变,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勤”字。千百年来,新化饱受旱灾之苦,“旬日不雨即遍地杜焦而饿殍遍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修起了千百口同塘、河坝,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新化人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筑好了遍布全县的几百座中小型水库,数十万亩农田得以水旱无忧,结束了新化人靠天吃饭的历史。为解决水利总是县人付出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辛苦年月。也正由于新化山多地少,故县人特别珍惜土地,从古至今,县内田土极少荒芜,荒山野岭、田边地角尽力开垦补不足。县人常言:只要有一双手,有几分地,就不会有饥荒。民间以“家无闲人”为荣事,男女老少各司其职,极少游手好闲之徒。旧时,男耕女织,男猎女畲;当代,男出处谋职经商,女在家“里里外外一肩挑”。世称新化人好强耐苦,强,亦系于勤;勤出能人,勤亦长才士。当代新化人无论在任何领域从事何职,多以勤奋、刻苦而备受社会称赞。
二、简朴 从衣饰看,古梅山人“衣着斑斓”、“白巾裹髻长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章恼《开梅山颂》),男则白布裤衫,女则青布衫、斑布裙、无鞋履。简朴中显民族特色。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县人服饰亦随之而异。男穿长袍马褂,女着旗袍拖裙,只不过是少数人的衣饰;万千劳动百姓,则是粗布短装。男式对襟衣开襟于前胸,妇式大襟衣开襟开怀右,布扣矮领、宽袖长摆,即简朴又方便。妇人作家务时,身着大襟衣,腰系花围裙,双肘套袖,精爽干利;男女人作家务时,身着大襟衣,腰系家织白布巾,系紧后,缠结于后腰,人下田劳作,上身对襟衣,腰系家织白布巾,系紧后,缠结于后腰,留一截下垂,状犬尾。据传此习源于古瑶苗先人以犬为图腾有关,今人仍继其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男式中山装、女式解放装亦在新化城乡盛行几十年,至九十年代初,城里人顺应潮流改穿西装,女青年则较讲究时髦,但仍在华丽中追求高雅,奇装异服少见。从饮食看,古瑶苗山人“食则燎肉,饮则引藤”,饭菜一锅煮挂柴火上,家人围灶而食,主食多为玉米、红薯辅以麦类瓜菜;汉人除少数富家食用大米外,农家亦多拦红薯瓜菜。以后,生产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粮食增加了,而节俭之风仍代代以传。民间信奉“算了吃”而厌恶“吃了算”,绝不“寅年吃了卯年粮”,无论如何要省吃省用,年年有点节余以备荒。俗称新化人“会吃”,其本意除指节约、省俭外,另一含意则是指新化人巧手制作的风味小吃,不仅品种多,且制作精巧味道美。较有名者如:山区柴火腊肉、擂茶、白溪水豆腐,腌制豆豉红辣椒、霉豆腐等至今仍负盛名(本节末附录新化风味食品)。至于居室,当代新化人则较为注重。城乡县民只要稍有“余钱剩米”就想方设法建新房。这与历史上新化人居住环境恶劣有关。且不说古人深居嵠峒、板屋茅棚的的简陋居室,就近百余年以至民国,平民百姓多无过夜这粮,很少有条件改变居住环境。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起,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县人逐步进入温饱,他们想到的首件大事就是建造新住房。于是,城乡建房高潮迭起,农村大部分农户迁入了新居。据统计,至二十世纪末,农村住房由解放前的人均6平方米上升至29.4平方米,且质量有显著提高。新房多依山傍水,青瓦红砖益显新农村的安宁、厚实。
三、笃诚 新化人为人厚道,民风淳朴,历以诚为处世之本。因其诚,故不为人所戒惧而乐与之交;亦不因贫穷而弃义,不为过失而轻易责人。世称新化人“朋友多”、“好客”绝非庾词。每逢客人来访,主必迎于门外。入室后,要新为泡茶敬烟,谊重者还要留饭,以好酒好菜招待。客去主送,旧时要说“招待不周”现时多说“好走”或“再见”。每逢喜庆,必设宴以迎亲朋。入席时,讲究座位,要请长辈或至亲客人坐“上席”,席间要敬菜敬酒。新化人平时交往亦诚而有礼。路遇朋友、同志,必点头或握手,相互招呼问候。走路要让长辈走前,平时不直呼长辈姓名。朋友家偶有病痛之事,必亲为慰问;逢婚嫁、寿辰亦必登门祝贺。新化人在外亦宽和大度,乐善好施。时至当代,社会发展了,新化人不仅在生活上讲诚讲礼,且融诚、信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诚招海内外朋友,诚待各界客宾,童叟无欺;讲信誉,讲真诚,以诚立足于市场经济之林,名厂、名店、名家、名牌产品应运而生。诚然,长江滚滚,泥沙俱下。以投机欺诈损人营生的市井之徒,在城乡一些地方亦有存在,但毕竟“瑕不掩瑜”。虽云疵瑕,亦属民性之一面,录之以为戒。
四、重时令 新化民俗对岁时节令,甚为重视。相传民间于节令中预片年负之丰歉和人事之凶吉,或借机娱乐以示祥和。其祭祀祈祷,虽属不稽,但亦反映了一种心理习俗。兹择其主要者录之于次。
立春 农家二十四节,立春为首。旧时,立春先一日,“县吏率下属迎春东郊之亭,各户扮演故事随行”。立春之日,要鞭打“土牛”,谓之“打春”,示醒牛以备春耕。立春日,农民要在门外“焚香化楮”迎祀春神。据传,立春日宜雪、雷鸣。民谚称:“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又云:“雷打春,十间牛栏九间空。”意谓立春有雷,春冻必久,不利耕牛饲养。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城乡热闹非常。大门要贴春联、挂彩灯,要穿新前、放花炮、舞彩龙。亲朋友好要互相拜年,祝贺新年快乐;有的还要去祖坟地“焚香祭祖”。民间还在是日凌晨观看天象,东方明则一年多旱,暗则多雨。
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故元宵又称灯节。是夜,城乡民户均挂彩灯,灯火通宵不灭。灯光闪灼,明亮如白昼。城里还举行灯会,各色彩灯高挂门前,展异彩纷呈。市民观赏热闹,万人空巷。相传民间还有在屋角燃烛之习,称“照元宵”,可防老鼠毁物。
惊蛰 民称是日“百虫醒蛰”,常以石灰遍洒屋基阶隅,以避虫蚁。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亦称花烛,青年男女多择此日完婚,可得“喜星相照,夫妇偕老百年”。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民称踏春节。城乡清明便为扫墓祭祖之日。清明前三五天挂扫者居多,清明前一天则有不扫墓之俗。挂扫那天家家提壶执楮去祖墓,焚香放爆。旧称是日宜晴,农谚云:“清时晴,一年好收成。”
立夏 立夏日农家要吃鸡蛋、笋子,取“园转如意”、“节节高”之兆。民称是日宜雨,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挂”之农谚。
四月八 农家以是日为耕牛生日,不让牛劳作。
端午 五月初五为传统端午节。是日,城乡都要挂菖蒲、艾叶于门首,以之“驱邪”。成年人要用艾叶掖耳,喝雄黄酒,孩童点雄黄于眉额,要用雄黄酒拌大蒜遍酒室内四壁及厨房,要煎艾叶水洗耳恭听澡,说可“免疫消灾”。是日,要赛龙舟、吃粽子以吊屈原。
夏至 农家常于是日以酒牲祀于不宜下雨,说是日龙王晒被,“打湿龙衣百日晴”。是日,民要晒晾冬认,谓可免虫蚀。
尝新民以立夏后头伏逢卯为尝新节,农家要摘新稻数茎和新出园的蔬菜、配以牲醴“祀天地”,祈降丰年。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夜,传为牛女双星会期,妇女要“穿针乞巧”。农家于是夜要观“天河”位置,以测年景丰歉,谓“天河搭屋脊,家家有饭吃;天河盖屋角,家家没吃喝”。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此前五日夜,要“接老客”,迎已故亲人“还乡”,每餐酒肴款待,至十四日晚,要“焚香烧楮”送亲人,城乡无异。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亦为传统佳节之一。是日,家家要食用酒肉瓜芋。入夜,要用月饼、香柚“祀月神”。全家团哕赏月。民称是日宜月明,说“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正月十五日)灯”。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多于是日汲清泉酿酒,称“重阳酒”,封存愈久,其味愈醇。重阳日饮酒插茱萸登高,谓可消灾。重阳节前后,天高气爽,乡民去南岳烧香者甚众。有的还烧“饿香”以示虔诚。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旧习,从是日起,开始准备过年物资。是日杀年猪,其肉称“腊八肉”;制豆豉,称“腊八豆豉”,腌酸菜称“腊八菜”等,制作均更精工,其味亦更香美。
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晚餐吃得丰盛。购年货者多,墟市更为热闹。外地游子,多整装备归。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夜为除夕,民称“过年”,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入夜,户户炉火熊熊,灯沅明亮,欢歌笑语,酒肉飘香。在外儿女均赶回团年庆岁,初嫁女居邻近者亦回来“吃年饭”。要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围炉守岁至半夜还要吃“砧板肉”。近年电视兴起,一家人团聚一起,边看电视节目,边品尝瓜子果品,回首往岁,畅谈未来,欢笑直至午夜兴尽。均五、信巫古先民文明未浴智浑噩,对自然和社会认识朦胧,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种虚幻的“超自然之力”主宰,因而将个人命运寄托于此人格化的超自然之力,以求庇护。所谓“神”当自此始。以后,凭社会传承之力,信奉者不减,籍“神”以为人“消灾避祸”之职业巫觋(xi)亦随而产生,并随社会的变迁而蔓延。古籍载:“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又屈原放逐其地,用巫辞以作《九歌》、《招魂》诸篇,以寄其怀忧之情(见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梅山人多信奉梅山教,打猎、捕鱼之前要祭“梅山神”以求保佑,之后还要“谢梅山神”。新化乡民不少人亦沿前习。有病不求医而求神,或者既求也求神。亲人去世要做“道场”、唱“丧歌”,要烧纸钱、纸屋,近世还有烧纸糊电器家具供亲人“阴间使用”。小儿夜卧不安,要请“老司”“做法”以消灾。建房要请“堪舆先生”摆罗盘“测风水”。想念已故亲人,要请“仙姑”引导“还魂”,与亲人“话家常”。遇不顺心事,要“看八字”、“算掌”,以测吉凶。办婚嫁喜事要占卜“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