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刺绣间,46名清一色的年轻女孩正在飞针走线,多彩的丝线,在她们灵巧手指的拨弄下,慢慢变成了一幅幅活脱脱的图案,一件件精美的绣品。与过去的绣女不同,这46名女孩是省湘绣研究所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订单培养的首届“湘绣工艺与设计专业”毕业生,经过短短1年的实践,已全部成为省湘绣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员,她们的作品还多次在评比中获奖。这是近日记者在省湘绣研究所了解到的新鲜事。
据介绍,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湘绣,其刺绣技艺传递一直是“师傅带徒弟”,进行“口传心授”。这种传艺方式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传艺者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让学艺者领会其精髓。二是学艺者因缺乏系统学习,成长缓慢,10年磨一剑是常有的事。而刺绣又是一个年龄要求很严的技艺,一般超过40岁就会因视力下降等身体因素,难以胜任。培养时间过长,导致绣女青黄不接。以省湘绣研究所为例,上世纪80年代,该所有熟练绣女200多人,时至今日,只有50多人,呈快速萎缩状态,且年龄基本上超过了35岁。此外,传艺者技艺水平不同,容易使学艺者技艺“参差不齐”。
近年来,湘绣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9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而绣女成长缓慢,人才青黄不接,成了湘绣产业进一步做大的瓶颈。“如果不加速人才培养,湘绣和湘绣产业的发展都将面临困境”,省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担忧地表示。
2006年,省湘绣研究所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达成意向,利用该院工艺美术教育的优势,新开“湘绣工艺与设计专业”,用现代职业教育的模式,订单培养绣女。说起合作的初衷,周策说:“刺绣不是简单地将绘画作品用针线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刺绣者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艺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提高绣女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美学理解,往往能使绣品增色,更富有诗情画意。”
学院式培养绣女,这是一个全新课程。为此,研究所和学院的负责人颇费了不少脑筋。双方共同拟定了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计划,设置了课程。研究所派出两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担任专业教师。经过两年的文化、绘画、刺绣等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2008年6月,全国首届湘绣工艺与设计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并全部被研究所接受。
“经过一年多时间企业再培养,这批学生成长迅速。”周策说:“现在这批同学都可以说已经成为优秀绣女了,可以预测,不久将来在她们中肯定会出现一批湘绣名师、大师。今年我们又与学院签下了培养绣女70人的订单。”
素质高、悟性好是这批绣女的最大优点。1年中,这46人每人都有七八幅以上的绣品,有些绣品还非常优秀。去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瓷光绣韵——醴陵釉下五彩瓷·湘绣艺术展”上,湘绣有200多幅参展,其中60多幅出自这批毕业生之手,占三分之一强。去年12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学院奖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件刺绣、陶瓷、雕塑等作品参加角逐,其中湘绣就有100多件,唯一获大奖的绣品《幽谷飞歌》,就出自这批毕业生之手。目前,这46名毕业生全部都评上了工艺美术员的职称,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以前的很多绣女,10年还难达到这个水平。”周策说。
而据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助理汪泳波介绍,这种订单培养绣女的模式已得到社会的认可,湖南湘绣城、沙坪金球湘绣等湘绣企业纷纷与该院合作培养绣女,该专业也从当初的中职两个班发展到现在中职、高职各两个班规模,正有越来越多的订单培养的“时代绣女”成为湘绣产业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