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背篓是湘西人劳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山多、山高、山陡,背篓一上肩,山多不要紧,这山爬了爬那山;山高不碍事,肩抓住背篓,背篓负着重物,从山脚到山顶;山陡没关系,人、背篓、重物和山成平行的角度,蚂蚁上树,纵是云霄里也能去。背篓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历经沧海历经桑田,一辈又一辈人倒下去了,一辈辈人站起来,社会和时代不断变迁,背篓却一如既往地在湘西的脊背和肩头上站立,成为湘西最深刻也是最生动的雕像。
作为一种劳动工具,湘西背篓形式种类繁多,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另一种工具能和它颉颃。一根根拇指大小的竹竿削得溜光,呈四方扎起,那是背小孩的背篓,湘西方言称之为轿轿;细篾走花,美仑美奂,那是走亲戚的背篓;指宽的厚篾编起粗大的造型,那是上山的背篓;一块块篾条织就一人多高,那是扎笼。还有洗衣的背篓背水的背篓赶集的背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用途广泛,同是一个背篓,看戏时它是一张凳,赶集卖山货时它就是一处摊子。谁要是把湘西背篓收集完整,就可以办一个大型展览,就可以建一座既漂亮又有艺术品位的博物馆。
走过荒蛮时代,走过艰难岁月,湘西背篓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传说,湘西背篓最能代表湘西精神,集中体现湘西人的性格特征。它是湘西整个历史的缩影和拼搏的见证。时至今日,背篓仍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不可替代的劳动工具,我想,只要劳动存在,湘西背篓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