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传承近千年、周敦颐后裔繁衍生息的周家大院,耕读传家数百年的张谷英村、高椅古村,浩荡着湘军铁骨和血性的涟源三甲村……寻找“最美湖乡”中,我们品读这一本本读不完的文化古籍,古朴厚重,却又耐人寻味。
寻找“最美湖乡”活动,为湖南省第四届网络文化节的子活动,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互联网信息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等主办,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湖南”、三湘都市报承办。依托互联网终端,将湖湘村落之美透过屏幕、鼠标、指尖传递给每一位浏览的网友,让网友领略绚丽风光、深厚文化,让湖湘的村落之美大放异彩。
这些散落在湖湘大地21万平方公里的古村落,见证了湖湘历史的更迭、文化的变迁,是我们的根脉。不论行多远,孕育了千百年湖湘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承载着我们抹不掉、剪不断的乡愁。
雕梁画栋伴春秋
寻找“最美湖乡”穿越时空,触碰高墙,一行人在青山碧水间白墙黑瓦的建筑里,在那传承了数百年的木雕绝活中,侧耳倾听,感受历史的回响。
传统村落的古民居,尤以自上古沿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和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衢式建筑最具特色,尽显了湘人浪漫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此次探访,干栏式建筑以邵阳城步大寨村最为别样。这里的木结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上层通风干爽,用来储藏粮食、家具,中间层住人,下层则储存杂物,作猪牛羊栏之用,为扩大楼房的空间,他们会在二、三层的边柱外增加一根悬空的挂柱,用两块梁枋将挂柱承挑着,行人从檐下走过,可免日晒雨淋。
相较于大寨村的别致,苏仙区坳上古村则大部分是以清代风格、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为主。这些房屋依山就势而建,绝大多数房子坐西朝东,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之间的小巷,由青石板铺成,纵横交错。每一排房子前后和两侧,都有暗沟环绕,阴阳交错,沟沟互通,流光可鉴。
坳上村整个村庄呈“龙形”,上头塆是“龙头”,下头塆是“龙身”,卧于“两水”(指东河和西河,形象地叫“两水夹金”)腹地。“龙头”两侧建有两个宝塔,俗称“字纸塔”,形似龙角。意在求得村庄文人辈出,世代昌盛。而青石板路与附近村子相连接,形似龙须。故此,坳上村也有“龙脊上的古村”之称。
与坳上古村相仿,永州周家大院,大部分是明清古建筑院落。据传,这是著名文化学者周敦颐之子周寿之后所建。穿行于这片古屋,层楼叠院,给人时空交错之感。大院平面呈北斗形分布,规模庞大,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从整体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行走在大院里,不经意地一抬眼,飞檐斗拱,精美绝伦的雕绘,正散发着饱经数百年风雨的古韵。
古拙、粗犷、写意的形式与风格让湖南古村落建筑雕刻艺术,挺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为研究地域性“湖湘文化”与发展本土艺术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耕读立世传家远
物换星移,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促使一个个家族乃至村落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正是那浓浓的人文气息。
寻找“最美湖乡”第二站,是涟源三甲村,一个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自古以来,三甲村崇学重教,宗祠、家祠、祖庙、家庙,以及大小公会,都置有学产,实行奖学助学。有一次性中考奖,贫寒子弟劝学奖,鼓励落榜生员再考奖,举贡生员终生赡养奖。康熙三十六年到民国,全村有140多人考上秀才举人。新中国成立后,三甲村走出的大学生达600多人。
诗书传世,家风正清,是先祖对后辈的教化。敏慎堂,三甲村一栋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由湘军将领曾国藩幕僚梁情田主修。情田公习武防身,喜用武的劲头练笔写字,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耳濡目染下,后辈们代代传承,擅写楷、行、草、篆等体。
“于时处”,是另一座老屋的名字,门口的一副对联颇有意味:“于止知其所止,时兮阜吾财兮。”像这样的对联,在三甲村斑驳的古屋上,随处可见。“忠厚乃吾家旧德,诗书为后辈生涯”、“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积淀了百年时光的文化因子,弥漫在三甲的每个角落。
坐落在岳阳县渭洞笔架山下的张谷英村,则以千百年的“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族规家训,闻名于外。
相传,明洪武年间,精通风水的张谷英,是朱元璋指挥使,巡游至此,相中了这块世外桃源之地。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张谷英,深知勤耕苦读是家庭乃至家族兴旺的根基,常常以此谆谆教诲后人。根据其家训理念,后世子孙总结出了“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治家格言。
历经几代人,融合儒家“孝、和、勤、廉”理念,最终总结为25条家训,5条族戒: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如今,古村内聚居了张谷英2600多后裔,血脉在延续,生活在延续,浓厚的历史文化也在延续。
与张谷英村的家训一样,永州市零陵区干岩头村的周氏家族,也以“耕读传家”为立世之本。走过500多年,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选拔出的秀才、举人、进士,到现在高考脱颖而出的大学生、研究生,有数百人之众。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明朝翰林周希圣、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清朝三品大员周崇傅……都是从周家大院走出来的佼佼者。
民俗民风铸精神
湖南的传统古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和历史延续性,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乡风民俗和建筑理念于一体。更重要的是,透过村落里日常的民俗民风,我们看到的是,湖湘儿女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结晶。
新化正龙村的舞草龙就足够让游子怀念悠长。不同于江浙一带用稻草捆扎的草龙,正龙村的草龙是用山间一种特有的藤草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龙不同,正龙人把“山洪”叫做“龙”,对于以梯田为生的他们来说,“龙”出现可不是祥瑞之兆。正龙村原本叫镇龙村,有镇住山洪之意。相传,正龙村人从建村开始就有舞龙的传统,惧而生敬,希望通过全村老幼一起舞龙这样对龙王的崇敬之举,以换得龙王的怜悯,保一方风调雨顺。
如今,水利系统完善的正龙村早已没了洪龙之患,但丝毫没有影响这里人对舞草龙的热衷,逢年过节,村民们会邀约着一起舞草龙,一时间,歌声、笑声、锣鼓声响彻云霄。
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湘西南大山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014年,作为湖南省四大节庆品牌之一的“城步六月六山歌节”正式更名为“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而它的主会场以及发源地就是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六月六山歌节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古老风俗。清乾隆五年(1740年)农历六月初六,城步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苗、侗先民以山歌鼓舞士气、传递信息,起义的硝烟虽然散尽,但居住在城步的苗、侗、瑶等24个民族在此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将山歌的精神发扬光大,以山歌鼓舞斗志、守护家园,以山歌传递情谊、追求幸福,以山歌讲述历史、开拓前进,并逐渐演变为当地的节庆活动承袭至今。
与大寨村一山之隔的绥宁上堡村,虽然不唱山歌,但是侗家阿妹的拦门酒与劝酒歌也同样醉人。拦门酒原本属于苗家山寨的习俗,上堡村虽然是侗族山寨,只是曾经作为湘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的中心,杂糅了多种少数民族的习俗,拦门酒也就不足为奇。在上堡村,与拦门酒同样醉人的还有侗家阿妹的劝酒歌,在悠扬的歌声里,原本滴酒不沾的客人也总不免要喝上几杯,此时,山歌早已飘进民族文化的血脉里,化作永恒的美。
专家建言:保护刻不容缓
湖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村落是湖南文化宝库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更是湖南文化的根与魂。自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共有91个传统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有72个传统村落已经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共补助资金2.16亿元,平均每个村获得300万元。
2015年12月30日,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按照国家部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摸底、资源评价、推荐上报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了822个村落的省级预备名录,主要集中在邵阳、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自治州6个市州,占全省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些村落,不仅山水生态美,大多依山傍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达千百年,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土家族的毛古斯舞、摆手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还有侗戏、傩戏,以及饮食、节庆等。
与其他省份一样,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很多古村落的保存现状堪忧,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有专家表示,湖南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保护意识淡薄、村落空心化和自然灾害损毁日趋严重、缺乏可持续保护机制等。
“这些古村落的民居面积小、老旧、生活设施不配套,很难适应村民现代生活需要。这就造成大部分传统村落空壳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说,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偏差,大多已经人去屋空,危房较多。这几年,他曾走访过很多古村落,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比文字历史更真实更直观的历史。文字的史书有时还能被人为地改写,而古建筑是真实的。”柳肃说,为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应尽可能地将湖南古村落的美展现给众人看,以此激发居住在古村的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让人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湖南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居全国前列,且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柳肃希望,通过寻找“最美湖乡”的活动,能进一步推动湖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媒体记者,寻找“最美湖乡”
2015年12月30日上午,湖湘地理大美网络巡展闭幕暨寻找“最美湖乡”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
作为湖南省第四届网络文化节的子项目,寻找“最美湖乡”从2015年11月19日启动。华声在线专题页面上线,集中展示了湖南近百个古村落。网友参与积极性高涨,截止至2015年12月6日,投票近200万人次。
2015年12月14日,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拉开帷幕。星辰在线、人民网、荆楚网、中原网、广西新闻网、河北新闻网、齐鲁网、南海网、四川新闻网、“新湖南”等全国各地12家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记者探访湖南古村落,进行体验式报道。7天发稿近百篇,新浪、凤凰、网易等网站同步转载。
根据各村落的民居建筑、人土风情、文化魅力以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情况,在寻找“最美湖乡”颁奖典礼上,郴州市苏仙区坳上村摘得“湖南最美古村落”大奖,邵阳绥宁上堡古村、娄底涟源三甲村等其他11个村落分别获得“湖南最具魅力古村落”、“湖南最具发展潜力古村落”、“湖南原生态古村落”等奖项。
轻点鼠标,遍览湖湘之美
湖湘地理大美网络巡展从一开始就得到众多网友关注。这个活动开创性地采取了“开放注册”模式,吸引了千名网友携作品参展。
正如网友“大咔嚓”所说,“平时就爱好摄影,但是照片往往躺在相机里,很感谢湖湘地理大美网络巡展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也有了上头条的机会。”
展览共收到2000余幅投稿作品。网友只要轻点鼠标,便可遍阅湖湘14个市州之美。
参加活动的网友,有摄影师,也有手机拍照爱好者,他们以独特视角、构图和光线定格湖湘之美,并无私地分享出来,供网友赏阅。43天,2000幅摄影作品,300万浏览人次,10万个赞,这些数据凝结了网友对湖湘热土的深厚爱恋。
伴随着湖湘地理大美网络巡展落幕,湖湘地理云端数据全面开启,这是湖南首个全媒体运作的,集互动、展示于一体的湖湘地理文化大数据平台。湖湘地理云端数据通过精细分类,按全省14个市州单元,按非遗、农业、山水、美食、方言、科技、电商七大标签对湖湘自然和人文资源分门别类进行展示。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