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洞庭湖畔的农业大县,南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精心培植乡村文化沃土,孕育出吐露泥土芬芳的文化奇葩。
南县制定了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共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政府投一点、向上争一点、群众自愿交一点、部门单位赞助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筹资办法,破解了文化事业建设的难题。过去五年,南县文化事业建设财政投入年均递增20%,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304所,全县304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2010年以来,还投入专项配套资金1500多万元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投入200万元举办了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投入1100万元改建了厂窖惨案纪念馆,投入1.2亿元扩建了德昌公园。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农村文化“一乡一特色”工程,积极扶持发展厂窖镇农民画、武圣宫镇舞龙赛龙舟、中鱼口乡农民诗社等乡镇特色文化,逐步使全县12个乡镇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项目。目前,该县已有各种文艺队近400个,参与人数达1.1万余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艺队36个,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民间艺术团体13个,人数450余人。
“北有二人转,南有地花鼓”。创立地花鼓文化品牌,是南县繁荣文化事业的点睛之笔。县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南县地花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地花鼓保护传承。有关部门组织30多人的专业队伍深入12个乡镇200多个村,挖掘整理地花鼓曲目和表演形式。举办了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组建了南县地花鼓艺术团,成立了南县地花鼓艺术学校和地花鼓艺术研究会,在德昌公园新建了地花鼓戏楼,在县城开办地花鼓茶社或俱乐部,并将地花鼓艺术雕塑、群众文艺表演观景台植入南茅运河生态走廊。目前,全县12个乡镇都已建起1-2支地花鼓艺术表演队,为传播地花鼓艺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显身手。
南县还以节会活文化,为地花鼓、玩龙舞狮、彩蚌、采莲船、南洲围鼓等民间表演项目提供展示平台。一年一度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龙灯花鼓闹元宵、焰火晚会和地花鼓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已成常态,“红土地恋歌”庆祝建党90周年晚会、“将军吟”纪念红色先驱段德昌等专场文艺活动赢得各界一致好评。同时坚持“走下去”(巡回指导)与“请上来”(集中培训)相结合,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其中仅地花鼓艺术人才就达800余人。
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今年该县大力实施村级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全县每个行政村将在三年内建设一个村民文化广场,打造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培育一支文化活动队伍,聘请一名文化辅导员,开发一个特色文化项目。
南县还将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二带(南茅运河乡韵休闲旅游带和三仙湖平原水库生态休闲带)、三区(厂窖红色旅游区、光复湖湖乡风情区和天星洲生态景观区),“春看菜花、夏看荷花、冬看芦花、一年四季玩‘地花(鼓)’”已成为该县旅游休闲的一大特色。据湖南日报